今天星期三,我帶著阿弟去給老師看看、聊聊。這次我跟她請教了關於語言的問題。我跟老師說話時,阿弟一直很忙,靜靜的坐在嬰兒車裡東張西望,觀察環境,稍微不耐,我把他抱起來,後來也是安靜的坐在我大腿上,繼續東張西望。老師說他是一個很安靜很警覺的北鼻,可能真的是視覺派的。(大概是新環境...覺得很新奇...?)
--
我: 現在我們跟北鼻同時說了至少三種語言:中、英、手語、台,不知道會不會混淆他? 需不需要來個爸爸對他只說一種語言、我說一種分開來?
老師:北鼻到了某種年紀,自己就有辦法把語言分類,不用擔心混淆的問題。人類的語言能力潛力無窮,至少世界上有人能同時說流利的10種語言,說不定其實能說個100種呢? 其實一般人一生中,語言能力最頂峰的時候是大約是五歲左右,那時候小朋友對於語言的文法、用法、發音等幾乎都知道了,之後只是擴充單字量。
但是一般小朋友五歲之後(通常是開始上幼稚園時),會開始重視同儕超過父母,他們會覺得爸媽跟他們的同儕說不同的語言很遜。所以沒跟同儕一起使用的那個(些)語言,就會停留在五歲的程度,只繼續發展跟同儕使用的那個語言。怎麼保留住更多種語言,那是五歲之後的問題了,但是現在讓他暴露在多種語言的環境,不是一件壞事。
--
-老師之前有做筆記,但我還是好驚訝的聽她口中說出,阿弟現在18週大(其實是19週)、之前愛看長頸鹿、半夜還會起床喝奶這些我們討論過的話題。她還主動關心阿弟的後來的發展狀況,真感動,好認真的老師阿。她覺得阿弟眼神不太一樣了,問我自己有沒有覺得有些什麼變化,我說北鼻的確如她說的變了很多。
3 則留言:
學的多是不怕啦,但是要多給一些消化的時間,才不會攪亂一池活水,反而耽誤未來學習的進程
其實北鼻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,年紀愈小學習的愈快端看週遭的環境變化而定,先觀察,再模仿,於修正中表現出創意,在鼓勵中發光發熱
語言的學習依照聽,說,讀,寫這四個程序來是ok的,但其中正確度及細膩度就得看老師或是教材了,佳達在三歲時就有能力將床邊故事錄音帶,整捲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講演,並且不同腳色不同語調都能模仿的淋漓盡致,還真是不可思議呢!
張貼留言